当前位置:首页>文博知识>文物藏品常识>详细页
拓片类藏品的保护修复刍议
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4日 来源:
  拓片是用传拓的方法将各种材质载体上的文字、图形转移到纸面上而形成的一种文献,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古老的文献形式。拓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人类的共同财富。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拓片记录了历代社会经济、民俗、文化、科技、艺术等发展和演变的信息,所涉内容十分宽泛,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及社会风俗民情的重要实物资料。拓片作为纸质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文物研究、陈列展览、交流、欣赏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资料,因此成为国内许多图书馆、博物馆等收藏机构中纸质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拓片的修复是伴随着拓片的创作而产生并发展的一种特殊工艺,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拓片与古籍、书画的修复方法不尽相同。如何让拓片类藏品延长寿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是纸质文物保护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中的研究和实践,谈一下对拓片类藏品修复的粗浅认识和理解。 
  一、拓片类藏品保存及修复现状 
  1.拓片类藏品的保存现状 
  拓片作为一种特殊文献,是博物馆、图书馆纸质藏品中的重要类别,包括碑、墓志、摩崖刻石、石经、经幢、造像铭文、画像石、画像砖、褐、塔铭、钟鼎铭文、瓦当文字、砚铭等等。通过各种方法传拓的拓片,都是单张形式的。拓片所有的装帧形式都是在加工装裱以后形成的。拓片的装裱形式主要有整张折叠、装裱成卷轴、册页、手卷以及装订成册等形式。 
  收藏机构收藏的拓片类藏品按照时间顺序基本可以分为历代流传下来的拓片、近现代和当代的拓片。历代流传下来的拓本,其历史、艺术和文物价值早已为收藏机构所认知,因此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条件上都给其充分重视。近现代和当代的拓片是存在较大争议的一类纸质文物,长期以来博物馆、图书馆等收藏机构都认为拓片是可以重拓的。由于收藏机构缺乏主观保护意识,专业的保护资金投入少,保存环境控制设备不足,拓片的保存状况堪忧。笔者认为随着大量碑刻的不断风化和人为损坏,重要碑刻已经不允许或者是无法锤拓,现存拓片对了解原碑状况和碑文内容起到了极大的印证作用,其文物价值将日益凸显。 
  笔者工作的郑州博物馆拓片类藏品的数量多、种类全,上自秦代,下至民国,乃至21世纪初。大方者方广盈丈,小者幅面数寸,包括历代的碑、墓志、摩崖刻石、石经、经幢、造像铭文、画像石、画像砖、钟鼎铭文等等。我馆历来重视拓片的保存与保护,大都采取整幅保存,有的是经过装裱保存的,大部分为原始拓纸状态。对于原始拓纸状态拓片的保存主要采用整张折叠的方法,以缩小拓片的面积,便于收藏保存。 
  2.拓片类藏品的修复现状 
  拓片类藏品修复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全国各地拓片类藏品修复的破损原因各不相同,其修复技法也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的修复对象选择具体修复方案。国内目前对于拓片类藏品的修复仍然是以经验修复为主,修复过程受到修复人员主观、经验、设备、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由于每个修复人员经验的差异,每个人的发挥有差异,操作的不确定性十分突出。 
  目前国内对拓片类藏品修复基本采用人工和手工修复的方法,机械化修复基本是一片空白,对于拓片类藏品的保护和修复中科学技术和科学研究的介入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拓片类藏品的修复材料,目前国内收藏机构的技术部门常用的方法是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商品纸,或者是从保护产品的供货商处购买一些外国的修复纸张。 
  图书馆、博物馆等收藏机构专业从事拓片类藏品的保护与修复的人员缺乏,拓片类藏品的保护和修复也成为了各类纸质文物保存和保护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除少数规模大、实力强的国家级图书馆、博物馆等收藏机构具有专门的拓片类藏品的专业修复人员,绝大多数的收藏机构都没有专业的拓片修复人员。很多省市级博物馆和图书馆都是修复古旧书画和修复古籍的技术人员在修复拓片类藏品,因此对于拓片类藏品修复的理论研究和操作实践相对滞后。 
  二、拓片类藏品的文物病害及产生原因 
  拓片类藏品属于纸质文物,因其材质关系,这类文物较其他藏品更加娇贵,是各类文物藏品中较难保存的一类。拓片类藏品的文物病害的产生不仅有其内部结构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随着岁月的流逝,内在和外在的有害因素都会造成拓片本体的变质和损坏,从而表现出来形式不同的文物病害。拓片类藏品文物病害的外观特征千姿百态、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纸张病害和写印色料病害两大类。纸张病害主要包括水渍、污渍、皱褶、折痕、变形、断裂、烟熏、变色、微生物损害、动物损害、糟朽、絮化、酸化、脆化、磨损等;写印色料病害主要包括有脱落、晕色、褪色、字迹扩散、字迹模糊、字迹残缺等。 
  拓片的载体主要是纸张,纸张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纸张损坏的内因主要是纸张的材料和加工工艺。拓片类藏品所以用的纸张原料的质量、生产过程中酸碱度的处理,纸张生产过程中水的质量,生产工具的使用,纸张抄造技艺等都影响着拓片本体的寿命。此外,在拓片装订裱衬时所使用的各种黏合剂等因素最终导致拓片的老化、酸化以及出现各种文物病害。 
  拓片类藏品产生文物病害的外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拓片纸张变质的外部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温湿度剧烈变化,可见光及不可见光,有害气体、灰尘,生物与微生物等因素对拓片的危害及损伤。自然因素对拓片类藏品造成的危害往往是渐进性的损坏,而人为因素则会对拓片类藏品造成剧烈的损坏。人为因素主要指人为使用、保存不当造成的危害。拓本在提取过程中,取放不当失慎、包装不善或遇到剧烈震动都能使藏品受到损坏。   三、拓片类藏品的修复技术 
  古旧书画、古籍、拓片的修复是属于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不同领域,它们在修复技法方面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纸质文物修复工作者要慢慢体会其中的差别,绝对不能将修复古旧书画和古籍善本的方法生搬硬套到拓片的修复中。 
  1.未托裱拓片的展平 
  未托裱的拓片基本都是采用整张折叠的方法保存,这种保存方法容易在拓片上产生折痕,在使用过程中导致皱褶、变形、断裂等一些文物病害的产生。因此无论拓片类藏品是否需要装裱保存,都要把拓片展平,以避免产生新的文物病害。未托裱的拓片展平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拓片反面的整体或者局部喷适量的水,水喷得要均匀,使拓片略有潮湿,用干排笔轻刷,从而平整原有折痕。 
  在对未托裱的拓片进行平整时,纸质文物修复者要区分折痕和原始皱褶,对于未托裱拓片的原始皱褶不能随意打开。制作拓片是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各种条件环境的限制,有时在拓印中会很自然地留下一些原始皱褶。如果修复中随意将这些皱褶打开,那么拓片上的纹路、粗细、图形的大小就会出现变化。因此,纸质文物修复者在对未托裱的拓片进行平整时,既要将折痕打开展平,又要保留其原有皱褶,从而更好地保存原拓片的原始状态和完整性,为今后的考证研究工作提供完整的资料。 
  2.拓片的清理与除污 
  因为材质的原因,拓片类藏品上容易出现水渍、污渍、烟熏、微生物损害、动物损害等文物病害,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去除。拓片类藏品的清理和除污方法,主要分为干清理和湿清理。拓片文物病害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文物病害的种类与形状亦是千差万别。因此,在清理每件拓片类藏品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文物病害的成分及与拓片载体的结合方式,然后确定操作方法与步骤,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处理。拓片修复中干清理与湿清理的操作,是一个灵活运用、相互借鉴、互为补充的工作过程,不拘泥于某一种具体方法。 
  拓片在制作时,先把纸润湿后再上到碑刻上,拓包蘸墨捶拓而成,后又经过托裱。因此拓片类藏品在修复前都要经过最少一次或两次的遇水润湿的过程,而每次遇水润湿的过程都会对纸张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伤害。此外拓片被称为黑老虎,拓片的水渍、污渍、烟熏、微生物损害、动物损害等文物病害大部分会被墨色掩盖。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拓片在清理与除污时,应尽量避免大面积地整张清洗,对于文物病害十分明显的部位,最好采用局部清洗的方法。在进行局部清洗去污时也要考虑到拓片本身的特殊性,原有的凹凸不平以及原有的皱褶,不要在清洗的过程中将其完全打开,否则会对拓片原有的字口造成损伤。 
  3.已装裱拓片的揭旧 
  揭旧是已装裱拓片修复工作中关键一环,就是将拓片的文物本体和装裱材料分离开的过程。纸质修复人员在对已装裱拓片揭旧前,一定要深思熟虑,辨明拓片所用纸张的性能、厚薄,做到心中有数方能下手。揭旧时如不谨慎,稍有疏忽大意,就容易将拓片揭薄,出现掉色现象,则原有墨气精神大减,甚至揭伤,以致不可收拾。所以纸质修复人员在拓片揭旧过程中,一旦有疑难和意外情况出现,要及时拿出补救办法。 
  已装裱拓片的揭旧方法主要有干揭法、湿揭法、蒸揭法。干揭法是修复拓片类藏品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主要用于修复前粘接不牢且纸张质量较好的拓片的揭取。需要使用竹启或镊子等辅助工具,揭取时要谨慎小心,防止拓片出现新伤。如果拓片粘接较牢固,无法使用干揭法将拓片分离开来,就需要采用湿揭法。已装裱拓片的湿揭法就是通过水以及水的温度,来减少拓片和托纸黏合力,然而使用多少温度的水和湿到什么程度就要根据具体修复的拓片来选择。蒸揭法适用于粘接非常严重的拓片。这种方法是通过蒸汽来将拓片原有的黏接剂软化,从而将拓片和托纸分离开来。蒸揭法在具体操作中一定要随蒸随揭,否则温度降低软化后的黏接剂又要硬化。 
  4.拓片的修补 
  拓片的修补就是将拓片本体残缺处配以材质、颜色、纹理等方面相同的补纸粘补好。拓片的修补所使用的补纸不同于古旧书画和古籍修复中修补的补纸。采用修复古旧书画中全色的方法是不能描绘出捶拓效果的,因此纸质文物修复人员就需要根据所修复拓片的材质、颜色、纹理等来制作与原拓片相一致或相近的拓片补纸。为了拓片补纸能制作成与原拓片一样的墨色效果,把材质、纹理相似的补纸用白芨水贴附在平滑的石面上,用准备好的扑子捶拓纸面,做成单纯黑色的拓片补纸。 
  拓片修补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和古旧书画、古籍修复中的修补方法基本相同,然而由于拓片在修补后没有全色的工序,所以在不同的部位采用什么样的补纸来补,就需要纸质修复人员在修补前要经过考证。如果是拓片的残破处没有文字和图案的部分,在修补时可以使用颜色相同的拓片补纸来补。对于拓片的残破处有文字和图案的部分,就不能使用颜色相同的拓片补纸来补,否则会让观者认为修补的位置没有文字和图案,会产生误解和异议。 
  对于残破严重的拓片,就要使用托裱和修补相结合,主要分为先补后裱以及先裱后补两种方法。例如,对于大部分纸张已经老化残破,稍一翻动即粉碎掉渣的拓片,就要采用飞托裱法和隐补相结合。这种结合就属于先裱后补的方法,就是选配与拓片相当的纸张,在托纸上刷稀浆水后,把拓片干铺在托纸上,用干排笔将拓片轻轻刷平,再把拓片翻案面,把托纸刷实,然后再在托纸面来隐补破洞。这样做既修补了破洞,又保持了原拓片字口不动,同时也可避免撕破拓片。 
  5.拓片的装裱 
  碑帖拓本的装演,大约始于初唐,最初可能是由卷子本逐渐发展到经折本。历代碑帖的装裱形式都有不同的装裱法。唐有卷子本、经摺本、囊掖本。宋有库装本、亦有卷子本,元有大库装本、蝴蝶装本。明有库装本、两面装裱本。清有内府装本。不能根据修复人员的主观臆断,随便改变修复拓片原有的装裱形式,要尊重原拓片的真实性。原有拓片是什么装裱形式,修复完成后就要是什么形式,这就要求修复人员熟悉各个时期拓片的装裱形式以及装裱方法。 
  结语 
  博物馆、图书馆等收藏机构的拓片类藏品基本可以分为未装裱和已装裱两种形式。笔者认为拓片的装裱是能对拓片类藏品文物本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装裱不是修复和保护拓片类藏品的唯一方法,不能一谈到拓片修复就认为是对拓片的装裱。因为托裱后的拓片纸张也会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硬化,字口图形也会发生变化。经过托裱,拓片固然看上去平整挺实,但事实证明,也同样会给拓片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笔者在拓片修复的具体实际工作中体会到传统的修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然而传统的修复方法缺点是工序复杂、费人力、费时间。在纸质修复人员和专用资金紧缺的条件下,传统的修复方法很难满足博物馆、图书馆等收藏机构的拓片修复工作。如果能研制出高效可行、操作简单、经济适用的相关技术和设备,将能够大大提高拓片修复的效率,以满足收藏机构的需求,从而使拓片得到更安全、更科学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