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部、国家文物局重要通知!全国文博单位都要学习
博物馆圈 2022-06-03 17:35 发表于北京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
关于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
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文物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各计划单列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就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展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深入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各级文化和旅游、文物行政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重大政治任务,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迅速兴起学习热潮,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研究重大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保各项部署落实落地,不断推进新时代文化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深入开展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研究工作,努力破解历史之谜、回答重大问题。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建立健全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把考古探索、文献研究和科技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考古工作空间范围,进一步追溯文明起源早期迹象,进一步挖掘揭示中国古代遗存价值,力争取得更多研究成果。要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不断拓展中华文明认知,深入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推动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围绕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总体目标,持续推进、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协同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以及考古科学、文物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快推进中华文明文物基因库、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文物科研标本库、文物保护科学数据库建设,积极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新的重要成果。
三、加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宣传推广转化,增强传播效果、凝聚精神力量。要加强组织策划,持续加大对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重要成果和最新进展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加快推进相关编纂出版、展览展示、影视制作、媒体传播等工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要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成果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依托考古遗址公园、考古研究基地和考古工作站等开展公众考古活动,依托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验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精神力量。要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用好各类新媒体手段,策划实施精品项目,推出更多生动鲜活、通俗易懂的宣传产品,把专业知识变成群众语言,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感召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四、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彰显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要强化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深入研究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准确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要深化文化文物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数字化发展,多方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成果全民共享。要创新转化手段、强化平台建设、夯实人才基础、完善体制机制,以实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为牵引,提升文化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各项工作保障水平,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增强全社会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五、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要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平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话语转换,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传播展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人文底蕴和时代风采,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坚持央地联动、多方参与,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文物交流合作,积极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持续推进与相关国家在展览推介、联合考古、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联合实施一批出土文物和古代遗址保护项目,推广中国文物保护理念。要深化国际合作,助力中国考古学国际化发展,有序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对外开放,支持国内相关机构与海外研究机构联合开展文明起源等课题研究,推出一批原创性成果。
各地文化和旅游、文物行政部门要及时将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有关情况报送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
特此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
2022年6月2日
二、深入开展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研究工作,努力破解历史之谜、回答重大问题。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建立健全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把考古探索、文献研究和科技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考古工作空间范围,进一步追溯文明起源早期迹象,进一步挖掘揭示中国古代遗存价值,力争取得更多研究成果。要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不断拓展中华文明认知,深入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推动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围绕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总体目标,持续推进、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协同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以及考古科学、文物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快推进中华文明文物基因库、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文物科研标本库、文物保护科学数据库建设,积极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新的重要成果。
三、加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宣传推广转化,增强传播效果、凝聚精神力量。要加强组织策划,持续加大对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重要成果和最新进展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加快推进相关编纂出版、展览展示、影视制作、媒体传播等工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要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成果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依托考古遗址公园、考古研究基地和考古工作站等开展公众考古活动,依托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验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精神力量。要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用好各类新媒体手段,策划实施精品项目,推出更多生动鲜活、通俗易懂的宣传产品,把专业知识变成群众语言,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感召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四、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彰显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要强化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深入研究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准确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要深化文化文物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数字化发展,多方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成果全民共享。要创新转化手段、强化平台建设、夯实人才基础、完善体制机制,以实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为牵引,提升文化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各项工作保障水平,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增强全社会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五、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要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平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话语转换,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传播展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人文底蕴和时代风采,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坚持央地联动、多方参与,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文物交流合作,积极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持续推进与相关国家在展览推介、联合考古、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联合实施一批出土文物和古代遗址保护项目,推广中国文物保护理念。要深化国际合作,助力中国考古学国际化发展,有序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对外开放,支持国内相关机构与海外研究机构联合开展文明起源等课题研究,推出一批原创性成果。
各地文化和旅游、文物行政部门要及时将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有关情况报送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
特此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
2022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