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玉石的概念及品类
从矿物学角度讲,玉石是指硬度为5.5至7度,呈半透明至不透明状,具有温润色泽的矿物的集合体。我国新疆昆仑山、天山山脉及陕西蓝田等地为名产地。按其矿物组成性质可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类,如,我国俗称翡翠为“硬玉”。但软玉并非指硬度低的玉石,而是专指透闪石和阳起石的微晶集合体组成玉石总称。以颜色划分可分为白玉、黄玉、青玉、碧玉、墨玉、糖玉等。广义的玉石除硬软玉外,常见的还有岫岩玉 、南阳玉、玛瑙、绿松石、青金石、孔雀石、水晶等。对上述石材进行加工雕制的器物,称为玉器。按用途及器物形制可分为:礼器、装饰和把玩物品、随葬品几类。在玉器加工制作中,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纹饰,了解和掌握各时代的特征,就可以鉴定出它的年代。
(二)、各时代玉器的特点
1.原始玉雕。①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玉器(距今6800—7000年):在玉料选择上还不严格,玉质一般都比较差,从出土情况看有玉和萤石两种质地。在制作工艺上比较简单,器身多不饰纹饰,仅琢打磨光,钻孔亦多偏斜。②红山文化时期玉器(距今7000—8000年):洪山文化玉器的质地一般是碧绿、淡青或淡黄色,个别有黄褐色。多数专家认定是岫岩玉。表现手法为圆雕、浮雕、透雕、两面雕、线刻等。造型和题材分为动物行和几何形两类。特点是玉器表面不多加装饰,有少量线状雕饰。穿孔方法非常别致。③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在造型方面,除琮、壁、玦、管、珠、环等以简单的几何形状为主的装饰品外,还出现了鸟、鱼、蝉、蛙、龟等动物形的立体雕刻品。已能碾琢阴线或阳线、平凸或隐起的图案,出现了云雷纹、鸟纹、蛙纹等繁复精密的花纹。最有代表性的是以“两眼一嘴”为特征的兽面纹。主题纹饰往往用高低不平的浮雕法表现。再配以纤细的云雷纹或炫纹为地纹。钻孔主要用管钻法,也使用实心钻法。
2. 商周时代玉器。出土和传世的商代玉器有壁、琮、圭、璋、璜等礼器,戈、矛、戚、钺、刀等仪仗兵器,斧、凿、铲、锄等工具及生活用具,还有大量玉璜、玦、环、坠、珠、管项饰等装饰品。商代玉器中出现了和阗软玉,利用玉料天然色泽进行“俏色”加工,纹饰具有明显的砣制特点,即中间深,两边浅,中间粗,两边细。在雕刻工艺上多采用双钩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无论是鸟禽、走兽或是人像,首先突出表现的重点是眼部的特征。并且图案化和程式化,即“臣”字眼形,少数是在眼部钻孔,形成透雕。扁平玉雕均为两面刻纹,纹饰大体相同。玉人所表现的的面部特征都是高颧、大眼睛,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点。以短发式为主,即自头顶向四周下垂剪齐。西周的玉器,在雕琢技法上,多采用弯形线条雕刻,往往是一面坡下去的,这是西周玉雕的一个重要特点。
3.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春秋时期主要用极薄的光素小玉片镂雕成成对的龙、虎等兽形饰片,形象生动真实,同时,用细阴刻线雕琢除双钩蟠螭或云纹,较稀疏处加以雕琢圆圈纹,使图案均匀分布全身。战国时期传统礼器逐渐衰弱,佩玉大为盛行。琢玉工具上有较大进步。玉雕器物多在边线上加阴纹和阳纹边线。流行的纹饰有雷纹、龙凤纹、螭虎纹、蒲纹、谷纹、涡纹、勾云纹、柳叶纹、水滴纹、冰字纹、网状纹等。除少数兽鸟纹饰外,其特点是满而密,在工艺上广泛采用减地法。
4. 汉代的玉器。汉代,璧和圭仍作为礼器使用,但璜和琥已只作配饰之用,璜和璋已不制作。其中,壁的形制有了变化,出现了一种在周缘之外另加一组或几组透雕动物的新形制。汉代,葬玉在玉器中占有很大比例,玉蝉、玉猪雕刻形象生动,概括性手法强,寥寥数十刀已能传神。后人称之为“汉八刀”形容其刀法简练。除此之外,佩玉在汉代玉雕中为数较多,可分为装饰、实用品两类。如鸡心佩、玉翁仲人、扁平片状舞人、各种形制的玉带钩、玉卯、玉刚卯等。汉代玉印数量也远比战国时多,盛行镂雕螭纽。汉代玉器的圆雕和浮雕题材,一类是几何纹,一类是动物纹,其特点是:①大量使用谷纹、勾云谷纹、蒲纹,谷纹凸起饱满,上加发丝纹涡纹,勾云谷纹以发丝线纵横相连,蒲纹由三向斜槽成六十度交叉,形成六角形。②大量使用高浮雕,最有代表性的是云螭纹。③圆雕动物躯体劲健,肢体、毛发、羽翼的表现手法已趋向写实。④片状饰物较多地使用了镂空雕刻。西汉后期,还出现了使用了密排短阴刻线雕琢动物的肘部、卷云头以及禽类的羽梢,这种技法是以前所没有的的。⑤图案中出现植物形象。其雕刻技法也是采用阴线细刻,弯曲有度。从加工痕迹来看,其阴线刻仍是铊制,但线沟中磨光,一般在细线两端及转角处有毛刺。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的形制和风格有东汉余风,与佛教题材有关的玉雕开始出现。
5. 隋唐五代时期的玉器。唐代玉器是继汉以后雕琢公益发展上的又一个高峰,其在类型、纹饰上彻底摆脱了商周以来的古拙遗风,着重向写实方向发展。此时,礼玉、葬玉数量减少,饰物、装饰品、实用品和艺术品大量增多且雕琢精美。新出现的重要品种有玉带河各种新型佩饰、坠饰。唐代玉带多为方形,也有腰原型,边棱微向内倾,呈面小底大状,面中心上凸与边缘同高,玉带板背面四角有穿孔。另外,唐代玉器图案纹饰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卷草云纹、莲花纹、连珠纹等,人物形象有汉人、胡人或西亚人、骑士、文武侍、乐技人等,动物形象有狻猊、鹿、鹭鸶、牛、马、羊、鹰、雁、孔雀、鹤等,植物形有莲花、牡丹花、宝相等。雕琢形式多种多样,在新型佩饰中出现了玉飞天,在技法上除继续保留运用传统的镂雕、圆雕外,大量使用阴线刻,例如:表现动物的腿毛,善用较密集的阴刻线装饰,无论是粗线还是细线,刀法有条不紊,在造型上注重起伏,强调突出形体的肌肉、动态感,形成唐代在风格上所特有的新格局。
6. 宋辽金时期玉器。宋辽金时期的玉器种类可以归纳为礼器、装饰品、实用品、艺术品和仿古类,但主要是以装饰品、实用品和艺术品为主。装饰品类主要有服饰和实用装饰品,如玉带、首饰以及镶嵌品。宋代在装饰品中流行童子持莲的题材,一般为短衣窄袖,手腕代环,有的身穿小马甲大肥裤,有的行走舞蹈,以执荷叶童子为多。宋元时期,还流行飞天和各种鱼形佩。元代玉带雕琢成镂雕形式,即透雕。有的四角内凹作海棠状,一般主题纹饰高出边框,多作花鸟、人物、动物等纹饰,并运用深雕方法雕刻,称之为“三层雕”。雕法已由线雕改为剔地雕,这是玉雕史上的一大飞跃。此时期玉制器皿盛行,出现了一个新的类型即文房用具,包括砚、砚滴、镇纸、笔床、笔架等。供观赏陈设的圆雕玉人和动植物明显增多。北宋后期大量出现仿古器,仿汉代螭虎纹带勾较多。宋代纹饰比起唐代大大丰富,其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向富丽繁密形发展,南宋趋于精巧,折枝花卉或花果禽鸟是两宋以来的新题材。辽金受两宋影响,但也有地方民族特色,比较豪放。玉雕中出现了海东青捉天鹅和山林熊鹿的图案,即春水秋山图案。从北宋起玉雕手法也有新变化,镂雕的立体感加深,出现了深层立体镂雕“枝皆剔起,叶皆有脉”。另外,俏色玉在这一时期大量使用,宋、金还有在玉器上刻细字的技法。
7. 元代玉器。元代玉器既有大量的璧、琮、螭、龙饰件等传统器物,也有雕有虎、鹿、天鹅的玉雕器物。生活用玉器有洗、匜、杯、樽等,装饰品有带勾、带饰板、炉顶和各种玉佩饰。雕刻技法中既有粗也有细,粗的刀法浑厚,颇有仿古风味,细的器物特别细。最突出的手法是镂空高浮雕刻,有的雕出三四层纹饰图案。
8. 明代玉器。明代早期玉器多采用镂空立体的高浮雕进行雕琢,有各种形制。实用装饰品有各种玉坠、佩饰、挂饰、花形玉钮和方形玉牌等。玉牌又称别子,在明清两代非常流行。明代玉牌子为方形,上部有镂雕双夔,下部为方板,两面浮雕图案,图案一般凸起很浅,构图简练,有的是一面雕有行草或草书诗句。有的时候把图案或地子磨成沙地,像磨砂玻璃,称“碾磨地子”。玉牌子以明苏州陆子冈制品最为著名。明代玉制器皿大量制作,其中较多的是香炉、文具、盒匣和茶具。玉执壶造型很多,有荷叶式、竹节式、八方式等。艺术品由玉插屏、悬磬、玉山子和圆雕人、兽等。玉人一般雕成溜肩,衣褶纹较粗糙,有较少的弧形衣纹,头部较大,脸较长,无明显颧骨,眼、眉嘴多用阴线雕出,小鼻,神态较为丰富。玉雕兽较为粗糙,不大注重细部造型,一般兽头较小,头部、面部棱角较多。明代玉雕题材开始出现大量民俗和故事性内容,其图案常有谐音隐喻之意。如石榴喻为多子,蝠鹿喻为福禄等。明代玉雕技法粗犷浑厚,雕工刚劲有力,前期雕刻技法尚保留有元代遗风,即深层立体雕刻。中期出现分层镂雕的手法,一般来说,明代玉雕胎体比较厚重,尤其是壶、杯等器壁都比较厚,人物、动物的造型和雕刻也只注重外形而不追求细部加工。另外,这时期的玉雕磨工较差。明代玉质多系色玉、玉根子,羊脂玉较少,仔细观察玉的表面密布小槽坑。
9. 清代玉器。清代玉器制造的全盛时期是乾隆时期,其在数量、品种、技术、装饰纹样上均达到玉器发展的顶峰。清代玉器装饰品种类很多,出现了翎管、烟嘴、鼻烟壶等新品种,玉佩种类有双鱼佩、斧形佩、鸡心、盘绳、螭首佩等,还有成组的挂佩。器皿类有杯、盏、执壶、盘、碗、碟、盒、钵等。玉杯样式有荷叶、斗形、高足、钟式形,单柄杯一般为龙螭柄,双柄杯有双龙、双花耳,也有变形的双夔龙耳。碗盘胎体很薄,造型多样。文房用具有砚、镇纸、笔管、笔架、笔洗、水盂、砚滴、墨床、笔床、臂搁、印章、笔筒等。艺术品中出现大量圆雕陈设器物,如:山子、如意、挂屏等,还有圆雕各类人物、动物等。此时的玉器制作有愈来愈大的趋势。随着仿古风气的盛行,仿古风格的玉器大量出现,有的用新玉料雕琢古代的造型,有的则用旧玉料改制。一类是仿古彝等青铜器造型风格,一类是仿汉玉。有时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并存龙山、西周、宋代三个时期的纹饰。除此之外,在玉器雕刻上大量采用欧式图案,用做仿痕都斯坦玉。清代玉雕善用凸起很高的高浮雕或出廓的龙凤、螭之类,所雕线条极为精细并且抛光很好,不露砂碾的毛刺,同时,在玉器上雕刻文字方面也达到很高水平。图案纹饰总体风格比较繁复。
(三)、玉器的鉴定要点
仅以龙纹为例。新石器时期的龙纹,龙首长,似马头,吻部前伸略上翘,无耳,长角后披,菱形眼,通体为圆柱形,大多数光素无纹,少量点缀网纹。
商代龙身似蛇而短,尾部呈勾卷状,只雕一足,头有独角似柱形,眼睛多为“臣”字眼、目雷纹或斜方格眼。龙身上的纹饰由重环纹、单环纹、云雷纹。
西周龙身变细长,身上纹饰线条多弯形或弧形,龙背部出现的脊齿比商代时密些,龙的柱形角消失,代之以像头发样的角,还有云纹式的耳形角,“臣”字眼的眼角拉长,有的拉长后再卷勾。春秋战国时期龙体更趋伸长呈曲折形,似字母“S”形,龙身雕琢婉转自然。战国时龙角基本消失,而由云纹式耳朵代替,龙眼已见不到“臣”字形,开始出现单线或双线雕的圆形眼、丹凤眼和浑圆方形眼。双线雕手法是外圈纤细,内圈线粗,使眼睛突出。
汉代龙纹盘旋曲折,即便是片状,也要把四足雕琢出来,角近似鹿角,有的勾卷,有的分叉后再勾卷。眼睛多杏核眼加长眼梢,眼皮下垂。龙身开始出现飞翼,小腿边沿用短阴刻线表示茸毛。
唐代龙身似一条粗大的长蛇,四腿四爪,身上开始出现鳞纹状纹饰或斜方格纹,秃尾,嘴大,张开后嘴角超过眼角,小腿关节处有山羊胡子状腿毛。在龙的周围也增加了辅助纹饰,如朵云纹。
宋代龙的头部形状与唐代基本相同,龙嘴不超过龙眼,一般在眼睛的2/3位置。雕工线条硬,嘴往往出现棱角,上嘴唇翘得很高,下唇微微翘起,龙额后面开始出现两根细长角,角尽头往上卷勾。宋代龙素身的多,在身体两侧用阴线刻划出两道边以突出龙的形象。龙腿较长,尤其是后腿曲折度大,关节处有勾形腿毛,在小腿部位有短隐线表示汗毛。尾巴尖出现了类似火焰状的装饰物。辅助纹饰出现了龙纹旁边有山石作陪衬的图案。
元代龙眼睛为丹凤眼,粗眉紧靠在眼上部,给人以压迫眼睛的感觉。侧身龙两只眼睛同时刻在一面,龙发细长向后漂浮,还有一种是向后漂浮后发梢再向前冲,另有一种是龙发分成三段向后漂浮。龙的躯体呈细长颈,鼓腹,秃尾,龙颈用粗阴线斜刀断开,这是元代玉雕的一个突出特点。龙身有素光和有鳞两种,龙爪多为风车状,一般为四爪。
明代龙头刻画得刀口深,脸雕得又长又宽,大都侧面脸,两只眼睛在一面,为圆眼,是用小管钻钻出的圆深槽,以中间的小圆乳钉为睛,俗称“虾米眼”。发型是短发,从根部就往上冲。小腿关节后面出现山羊胡子状腿毛。爪为风车状,有四爪、五爪龙。基本上看不到素身龙,整个身体用斜格纹表示龙鳞,尾部有云纹或火焰状装饰。
清代龙的头额宽阔饱满,龙角距离也宽,龙头比明代短,发型不规律,好像从头的四周长出。眼睛与明代做法相同,但在乳钉四周又加打磨,比明代更加细致。眉毛出现锯齿,腮部也用锯齿纹表现。鳞纹更写实、更形象化了,尾部装饰种类多样化。如枫叶、火焰、锯齿形等。龙爪为三至五爪,但雕刻手法较软。